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西藏定日縣長所鄉森嘎村安置點,一頂掛著“溫暖小屋”牌子的帳篷內,20多位孩子坐在黃色的折疊椅上,全神貫注地看著電視屏幕上播放的動畫片。
兒童是地震災害中最易受傷害的群體之一,關注兒童心理狀況是地震救援的重要一環。21日,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的支持下,西藏自治區婦女發展協會主辦的第二期“溫暖小屋”關愛項目正在長所鄉森嘎村與古榮村開展,持續至25日。
孩子們在“溫暖小屋”體驗彩泥課程(1月21日攝)。新華社發 仁青永曾 攝
“地震發生后,必須第一時間引入專業的心理疏導團隊,為安置點的小朋友們消除地震可能帶來的心理陰影。”團隊負責人亞瑪介紹,“我們團隊中有多位持證心理咨詢師,他們在小屋中為孩子們提供心理疏導、情緒支持等服務。”
54歲的心理咨詢師扎西次仁,投身心理健康教育事業已20余年。他提前走訪了孩子們的家庭,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扎西次仁表示,大部分孩子的精神狀態正在好轉。
在小屋里,孩子們可以參與繪畫、沙盤游戲等心理療愈活動。“我現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來小屋看電影、畫畫、吃美味的蛋糕。”女孩旦增普赤說。她的身后,志愿者慈珍正在為她編辮子。
“通過繪畫,孩子們可以更好地釋放出內心的情感。一開始,有的孩子的畫作顯得比較壓抑。漸漸地,他們開始使用越來越多的顏色。”慈珍說,針對孩子們的情感表達,團隊會為每個孩子建立檔案記錄,并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觀察與疏導。
長所鄉森嘎村的孩子們在“溫暖小屋”外拼拼圖(1月21日攝)。新華社發 德央 攝
12歲的達卓和她的妹妹正用鮮艷的丙烯顏料給畫面中的房子上色。她們的父親普布頓珠是一名電工,在外忙于震區保電工作,平時只能通過視頻通話與女兒們聯絡。“我能感覺到兩個孩子在小屋里過得很充實,都長大了。”普布頓珠說道。
孩子們心中的房子不僅僅停留在畫本上。西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黨委委員、副廳長衛軍表示,截至16日,自治區已籌集到13000套板房,已運抵災區6135套、搭建5152套,其余板房正陸續運往災區。目前,震區救援搜救工作已轉為災民安置和災后重建,大部分受災群眾已完成初步安置,入住板房,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團隊志愿者借住在扎西崗鄉普村村民家中,每天往返需要4個小時。“最多的時候,一個村的小屋要容納80個小朋友,就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亞瑪說,目前,團隊已在村里空余的板房中開設新的小屋,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加寬敞和舒適的環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