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已導致2000多人死亡。
目前,重災區的救援工作仍在進行中,但缺乏專業救援隊伍和設備,加上余震頻發,有些地區甚至在災難發生三天后依然無法進入,被埋在廢墟下的人生還機會渺茫。
與此同時,當地食品、藥品和防疫物資匱乏,在白天40℃左右的高溫和潮濕環境下,幸存者的處境也極為艱難。
“我們將提供幫助……是的,發生的事情太可怕了。”在回答記者有關提問時,美國總統特朗普順口說道。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也表示,盡管削減了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對外援助,但“我們履行這些(救災)職責的能力并沒有受到影響”。
布魯斯告訴媒體,美國是“可靠和持久的伙伴”,將根據當地的援助請求和有關報告來制定相關措施。
“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是美國與東盟伙伴關系的重要內容,美國也信誓旦旦地宣稱要加強救援合作,但截至3月31日下午,緬甸地震72小時救援黃金時間已經過去,緬甸當地仍未出現美國救援隊的身影。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方救援隊是國際社會中第一支抵緬的救援隊。截止3月31日,中方救援隊已救出6名幸存者,中國首批人道主義救災物資也已抵達緬甸。
中國與東盟成員國的合作項目都是無條件開放的,注重合作共贏,歡迎第三方參與,促進地區團結、互聯互通、自由貿易和共同發展。
相比之下,美國在該地區的項目投入甚微,并且無一例外帶有附加條件,偏重安全和防務交易,服務于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宣揚美國“價值觀”,鞏固美國關稅壁壘。
試問,誰需要在困難時刻不見蹤影的朋友?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4月1日社論
原文標題:Myanmar earthquake tells partners apart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