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冬日的早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艾瑪鄉深處不時傳出叮當的清脆打擊聲,這是西藏孜東金銅制佛古藝中心的學徒們正在打造新的作品。
圖為正在制作銅器的學徒 攝影:張宇
孜東藏族金屬鍛制技藝是西藏造像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相傳,19世紀中期,尼泊爾工匠受邀到薩迦寺制造佛像,幾名孜東溝的村民被派為幫工。他們驚嘆尼泊爾工匠的精湛技藝,于是暗中學習。沒想到不久后,聰慧勤勞的孜東人民在造像技藝上超越了尼泊爾工匠,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孜東銅器流派。
時至今日,每一件孜東銅器仍堅持全過程手工制作,風格古樸卻又不失精致,且經久耐用,深受西藏各地人民喜愛。2008年,孜東銅器金屬鍛制技藝正式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為古藝中心學徒制作的生活用品 攝影:張宇
列旦桑布是孜東銅器第六代傳承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金屬鍛造技藝傳承人。他熱愛工藝,承襲了父輩留下的精湛技藝,并且決心將之發揚光大。2008年,列旦桑布大膽改革,成立了孜東金銅制佛古藝中心,除造像外,還制作生活用品、旅游紀念品等迎合新需求的產品,進一步打開了發展前景。同時,列旦桑布廣招學徒,近年來共招收60余名學徒,古藝中心的規模不斷擴大,為孜東銅器制作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圖為西藏孜東金銅制佛古藝中心 攝影:張宇
孜東銅器不僅實現了技藝的有效傳承,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增收致富,為貧困群眾發放分紅和生活物資,并解決學徒食宿問題。孜東銅器第七代傳承人羅久桑布介紹稱:“目前,孜東金銅制佛古藝中心有18名學徒,其中包含1名殘障人士,6名家庭困難的村民。古藝中心的經營模式是‘訂單+設計+生產+銷售’,學徒薪資按照其技術水平發放,每天100元到400元不等。”
圖為羅久桑布接受采訪 攝影:張宇
此外,孜東銅器歷代傳承人積極參與文物修復工作,以匠心之手,撫觸歷史的痕跡。2012年起,列旦桑布和工人們一起參與了西藏自治區博物館、羅布林卡,以及薩迦寺等單位及寺院的銅器文物維修工作。讓沉睡的千余件銅器文物在時光中蘇醒,重現了西藏輝煌滄桑的歷史歲月,用愛與責任守護著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
于善巧之地,孜東銅器熠熠生輝,不僅是匠人之魂的熔鑄,更是文化血脈的躍動。在這不息的傳承中,涌動的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和夢想。未來,孜東金銅制佛古藝中心計劃招收更多家庭困難的學徒,并積極引導產品轉型,吸引更多的人了解這門藏族金屬鍛制技藝,讓孜東銅器繼續發光發熱。(中國西藏網 記者/張宇 王妍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