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400公斤的牦牛,從青藏高原的生態牧場出欄,經貨車運輸,抵達“天府之國”四川成都。屠宰加工,全程24小時,即可涮火鍋、烹飪地道川菜……
當牦牛肉遇到享譽全球的川菜烹飪技藝,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中新網記者以實地探訪和遠程采訪形式,見證一頭牦牛從牧場到餐桌的“變身”之旅。
圖為海東市互助縣海盛生態牧場飼養的牦牛。薛蒂 攝
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了“高原之舟”——牦牛。數據顯示,青海省是全國最大的牦牛產區,存欄牦牛占世界牦牛總數的三分之一,有著“世界牦牛之都”美譽。
走進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海盛生態牧場,并排建設的牛棚內,千頭牦牛正在舔舐充滿酒糟味的飼草。
“我們的飼草是為牦牛量身打造的。”海盛生態牧場場長陳元介紹,飼草里除了玉米、燕麥、豆粕等飼草外,還配有青稞酒釀造產生的酒糟,“牦牛愛吃,而且能保證牦牛肉質更鮮嫩。”
深諳牦牛養殖的陳元說,除了合理搭配牦牛的一日兩餐,飼養牦牛還得處理好“牛際關系”,“牦牛愛打架,喜歡撞頭,這是天性。但我們更怕牦牛之間互相偷襲,頂撞腹部,可能會撞斷肋骨。”
近幾年,四川青年黃晨希在海東市打造了兩處海盛生態牧場,除了上述互助縣的牧場外,位于平安區南部山區的牧場,養殖規模達萬頭。
圖為青海省海東市境內的海盛生態牧場。薛蒂 攝
“和我一起創業的伙伴,家族三代都是干肉牛行業的。”談起創業緣由,黃晨希說,“起初,高原牦牛肉在成都市場不大被接受,肉質比較柴,嚼不動。但是我們都知道,牦牛與生俱來的生態與健康標簽,必然會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
“牦牛養殖周期長,成本高,養殖的農牧民們其實也賣不了好價錢。”黃晨希認識到,過去,從養殖到銷售,牦牛產業都處于比較原始的階段,“從收購牦牛到販賣牛肉,只是倒價格差,牦牛真正的綠色健康價值并未真正凸顯。”
牦牛渾身是寶。黃晨希告訴中新網記者,牦牛產業也應該高質量發展,“鄉村要振興,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牦牛產業要振興,需要走出去。我們希望通過產業融合的思路,將牦牛的綠色價值,分享給更多的消費者。”
黃晨希介紹,他們從養殖源頭收購架子牛(200公斤左右),經生態牧場的補飼,去纖維化,保證口感更嫩、老少皆宜,待養殖到約400公斤后出欄,運輸至四川的肉聯廠,直接供應到市場銷售鮮肉。
除此之外,黃晨希和團隊打造品牌,孵化了以青海牦牛肉為招牌菜的粉面系列、一人小火鍋、小碗菜三個系列。
紅燒牦牛肉、燒牛雜……品牌經理陳巧說,“我們將綠色健康的牦牛肉,按照四川人喜歡的口味和烹調方式,打造出一人小火鍋、小碗菜,每到用餐時間,食客都需要排隊。”
“白領人群用餐時間短,對食材品質要求相對較高,一人小火鍋、小碗菜所選用的牦牛肉,高蛋白、低脂肪,符合他們的需求。”陳巧說。
為了讓購買鮮肉的客戶體驗到更好的高原味道,黃晨希和團隊還不忘分享烹調訣竅,如先用雞蛋清、菠蘿汁腌制,保證口感更嫩滑。
除了“吃在口里”,黃晨希和團隊還讓牦牛“看在眼里”,“我們通過視頻監控,讓食客了解牦牛養殖環境和方式。牦牛健康、活潑、野性足,牦牛打架的視頻及雪后的養殖場景,食客看著會比較有趣,也會對牦牛更了解。”
《農業農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行動方案》提出,要著力把青海打造成生態環保、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賣到海外。”黃晨希說,“牦牛產業未來可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